跨界與開放是中國火調未來的必由之路
行業新聞
/ 2020-02-28 16:53:38
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有兩個事。
一個是,據可靠消息公安部刑偵局里頭專門成立了一個涉火案件偵查處。
另一個是,2020年4月底國際火災調查員協會(IAAI)年會將在美國召開。
這兩個事有什么關聯呢?
這兩個事之間倒沒什么直接關聯,但它們卻都與火調相關。
在中國,火調是消防的法定職責。火災發生之后,要把原因查清楚,這個活就是火災調查干的,簡稱火調。
火調很重要,一是原因查不清,防火沒準頭;二是原因查不清,責任沒法落;三是原因查不清,有些違法犯罪就揪不出來。
其他比如說助力宣傳、修改規范、平息輿論、回應關切什么的,就不用說了。總之火調很重要。
既然這么重要,國家層面是怎么重視它的呢?
在中央關于消防執法改革意見里頭,火調作為第十條專門被列出來。在火災預防的體系架構中,火調作為五大支撐的最后一個,明確其要發揮“保障作用”。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中國火調確實也有了不小的發展。
專家組成功換屆并正常運轉、重特大火災得到及時調查處理、火調專委會堅持召開年會并出論文集、全國火調師傅帶徒弟已經帶了第五批、全國層面的火調技術服務開展得如火如荼、關于火調的文化和文學作品逐漸增多、火調精神和火調文化得到提煉和提升……
在圈內看來,中國的火調的確是很硬的。
比如,河北承德歌都歌廳“11.14”造成11人死亡的火災,火調專家認為是放火,刑偵方面就是反駁,結果最終破了案就是放火。
即使在像大連“5.7”空難這樣的事故調查中,中國的火調專家也還是比美國專家更早地確定了檢材中含有汽油成分,從而確定了該事件為人為放火。
中國火調如此厲害,那么下步該怎么發展呢?
筆者認為,正像我題目中寫到的那樣,跨界融合和開放交流是火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先說第一個事,公安部刑偵局里頭專門成立涉火案件偵查處,這意味著什么?
大家都知道,改革前的消防在公安里頭,盡管和刑偵不是一個警種,但大家畢竟還是一家人。那時遇到有放火嫌疑的案子,消防想交給刑偵,刑偵想推給消防,二者“吵架”是常有的事。所以,那時的游戲規則里頭有這么一條:二者的爭議由共同的上級來決定。
我們發現,在過去的那些“吵架”中,刑偵方面通常很被動。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證是與證否都不容易,而消防用的是“涉嫌”。火災調查者隨便用現場中的幾個所謂痕跡物證就能自圓其說,而刑偵人員在這方面幾乎一無所知。再者說,你說不是放火,但你絕對說不出來到底是什么原因;而消防堅持說放火并且宣稱排除了其他可能,這時坐在主位的那個人從主觀心理上就容易朝著“事情比較明朗”的偏好去選擇。
改革后,消防和刑偵分屬不同的部,下步在具體案子中的“爭吵”估計會比以前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公安刑偵成立專門的機構來研究、來應對,做法顯然非常明智。
一旦刑偵里頭有了自己的火調專家,那又是怎樣的局面了呢?
專家與專家的對決,歸根結底是證據與證據的對抗。客觀性是證據的重要屬性。什么是客觀?看得見、摸得著、可測量、可辨識,這才是客觀。一個人的觀點若要被另一個人接受,這兩個人必須有共同語言。也就是說,討論一個事情時必須對所用概念、理論、標準等達成一致。
不得不說,現在的火調認知大多還停留在經驗認知的層面,盡管其中很多都是科學經驗的結晶,但它給人的感覺卻是主觀成分太大。缺乏可度量的“數”理、缺乏唯一性證明的支撐、缺乏先進手段的運用,這都是致命的,而刑偵在這方面的意識天生就比消防強得多,刑偵在技術手段應用方面也比消防火調要前沿得多、深入得多,所以這一課火調早晚得補上。
去年火調技術服務組去江蘇,幫助警方分析了一個案子,尤其是林松專家的分析為案件偵破發揮了重要作用。后來聽說刑偵方面要把這個案子當典型、要再深入剖析并在全國分享。
刑偵正在用心趕上,消防不能原地踏步。
怎么辦?跳出圈子看圈子、跨界、融合。尤其是在電子物證、信息技術、大數據方面,要抓緊進行成果涉獵和嫁接應用。
再說第二個事,2020年4月底國際火災調查員協會(IAAI)年會將在美國召開。
開就開吧,關咱啥事?
前年我和政法大學的世權博士見面聊天,他在促進中外政法界人才交流培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去年還促成了把一個國際協會在中國設了分會,同時他也是IAAI的成員。我當時提議把國際火災調查員協會(IAAI)爭取在中國設個分會、并且爭取設在海南,世權博士很贊成,并在之后一直關切努力。
去年在貴州,我又一次見到了臺灣的陳金蓮教授,當時也談到IAAI的事,她是那里的老會員,并且她也談了一些參會的切身感受。無疑,我發現中國火調尚未融入國際格局所帶來的令人可怕的那種封閉。
話語權向來體現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在火調方面,我們尚未重視這個問題,甚至一些消防領域的老領導、老同志對國際火災調查員協會一無所知,認為那是花架子、假把式,僅僅是個噱頭。
今年的IAAI又要開會了,本來想爭取去參加一下,陳金蓮教授和世權博士都照例去參會,他們也都表示愿意帶我,但現實卻極為困難。
幸好,有世權博士牽頭,中國人民警察大學李陽博士、應急管理部天津消防所范子琳博士和廣西消防總隊何榮工程師等翻譯了本次年會的課程概要,讓我們能夠透過這個管道窺見一點這個年會的些許面孔。
可以看到,這次年會將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火災調查的權威部門,如: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煙草、酒精、槍支和爆炸物管理局(ATF:Bureau of Alcohol, Tobacco, Firearms and Explosives)和各國消防局等部門,以及IAAI-CFI協會認證委員會專家、國家專業保險調查員協會專家和律師事務所的調查員等參加。
整個課程27節課,概要共計64頁,主題包括電器起火調查技術、ISO標準認證、火災保險騙保案件調查、消防員死亡原因調查、放火殺人案件調查、森林火災調查、火災現場物證收集培訓、火災調查建模解碼、消防噴淋系統介紹、商業烹飪操作中的滅火與通風系統故障、NFPA文件綜述、如何識別詐騙放火行為、放火案件錯誤認定的再對話、交互式案例重建介紹、放火案件使用的Reid技術、火災調查的量熱學和熱動力學、壁爐與煙道火災特點、通風痕跡分析方法、可燃物與引火源的認定等。
層次如此高端,內容如此豐富,人家已經搞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國際組織在參與,而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卻一直缺席,這實在是個遺憾。
世權博士說,之所以把這些東西翻譯過來呈現給大家,就是衷心希望能為我國火災調查的國際交流貢獻一份力量。一個不是火調、甚至不是消防圈的人在做這個事,讓我既佩服又不解。
聽說有的大學要派人去,也聽說有的大學要爭取設這個分會,這都是好事。不管誰去,也不管分會設在哪,總之中國不能缺席。這是我的想法。
我就是說,除了跨界融合之外,加強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是中國火調下步發展的必由之路。看不到這一點,繼續保守、繼續封閉,時間越晚越不利。
希望中國火調的有志之士、有識之士繼續努力、積極呼吁,也希望有關領導繼續給予重視和支持,早日促成這件事。
從某種意義和某種角度來說,火調興則消防興,消防興則社民安。謹此。